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5-06-07 作者:计划范文网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1
1、地球运动规律
(1)注意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与公转的差异,侧重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等难点内容。
(2)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极星的地点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3)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虽然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时针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东。
(4)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的区别。
2、正午太阳高度
(5)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6)任意一天,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相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正午太阳高度数值相同的两条纬线关于直射点所在纬线对称。
(7)注意极昼区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特征: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数值等于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
(8)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3、时间计算
(9)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时刻、日落时刻、正午时刻、昼长、夜长等则为地方时的计算;凡没有特别说明的都为计算区时。
(10)北京所在的时区(东八区)、伦敦所在的时区(零时区或中时区)要当常数记忆。
(11)北京时间是我国全国通用的时间标准。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所以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116°E)的地方时。
(12)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要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早晚区分开。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早晚往往是针对同一地点来说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小时间越早;而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是针对不同的地点来说的,一般来说是根据同一纬线上看到日出的早晚来区分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大地方时越早。
(13)在进行新旧一天的计算时,新旧一天可结合地方时的早晚来判断,建议画出极点俯视图来辅助计算,以避免混乱。在计算区时时,直接按照区时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不需要考虑日界线。
4、昼夜长短与时间判断
(14)要明确季节与节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南北半球的季节永远相反,但是节气是相同的,审题和答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15)在利用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计算昼夜长短时,一定要注意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多少,不能习惯性地以为是30°或者45°。
(16)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时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半年时相反。南半球反之。两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17)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所以,要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规律。
(18)任意地点,其一年中的最长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和恒为24小时;任意一天,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且纬度相同的甲、乙两地,甲地昼长=乙地夜长。
(19)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带来的季节变化是地球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许多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因此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所以要注意总结具有季节变化规律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及其形成原因。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2
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00)
2、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旅游城市万隆、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亚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秘鲁城市伊基托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高一下地理知识点:热带草原气候
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750—1000)
2、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纬23.5之间
海陆位置:非洲中部大部分地,澳大利亚的北部和东部,南美的巴西高原
3、气候特点(特征):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季。
4、气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湿季)和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草原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草原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长颈鹿,羚羊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燥红土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苏丹的首都喀土穆、塞内加尔的首都达喀尔、马里首都巴马科,南非首都比勒陀亚,港口城市德班、城市和金都约翰内斯堡,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港口城市里约热内卢,委内瑞拉的首都加拉各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畜牧业发达,耕作业以小麦为主,湿季播种,干季收获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3
1、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下列谚语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哪些特点?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华北地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南蔗北菜”
2、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
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等。技术因素主要有: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
3、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在古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4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 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 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 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 陆地﹥海洋,冬季 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5
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
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
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
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
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6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
计划范文网小编精心推荐: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year+3:100] |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①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于赤道处,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在23.5°N,该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特点有: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从北极圈到南极圈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赤道昼夜等长。
③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23.5°S,该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特点有: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从北极圈到南极圈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赤道昼夜等长。
④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则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向南移动,则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3、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与极圈之间,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4、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日出、日落方位的.对应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则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则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则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5、昼夜长短的计算:
常规计算:根据昼弧或夜弧所占比例计算或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规律计算:同一纬线上各地昼长相等;北半球某度数纬线上的昼长=南半球同度数纬线上的夜长。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7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①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日变化: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值时,地方时为12时。
(2)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①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
②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每年有一次太阳直射,受太阳直射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3、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
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半球,则纬度差为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不同半球,则纬度差为两点纬度相加。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房屋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房屋朝北。
③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8
一、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
(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
推荐阅读: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25(范文九篇)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精品10篇)
高考理综知识点归纳总结(优选3篇)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收藏9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汇总十一篇)
-
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网内容,请访问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本文来源:http://www.jhs555.com/j/29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