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范文网 >地图 >商业计划书 >

分式的加减教案

分式的加减教案

时间:2025-03-13 作者:计划范文网

分式的加减教案(精选六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式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式的加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的实际意义;

2、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进行简单的分数相加、相减。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请大家拿出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把它平均分成8份,想一想:每一份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只几?

2、再把它的3份涂上红色,再想一想:涂红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3、再把它的2份涂上绿色,也请大家想一想:涂绿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二、学习新知

1、根据刚才前后两次所涂的颜色,你能想到怎样的数学问题?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在班级里组织交流。

2、学生可能会提到: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学生也有可能会提出:红色部分比绿色部分多的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两个数学问题。师作巡视。

4、组织交流:要求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算式?如何算?要求红色部分比绿色部分多的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又应该怎样列算式?如何算?

5、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相应板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第1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五分之一,第二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五分之二。两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几分之几?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题。

小红用一张纸的八分之五做红花,小明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的八分之二做小旗。

(1)两人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明比小红少用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组织全班交流。

3、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

一块地的五分之三种西红柿,五分之一种茄子,根据这两个条件,请同学提一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西红柿和茄子一共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西红柿比茄子多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或茄子比西红柿少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学生先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再组织交流。

4、学习思考题。

先请学生同桌相互说一说,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分式的加减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学习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础。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学情分析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教师的教学角度上看:教师是进行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看: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师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数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即要促进学生发展,也要促进教师成长。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学生是主体作用

我们这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具有一定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的学习方法:1、类比学习的方法。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类比得到分式方程的解法。2、探究合作学习。学生互助下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分式方程定义,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过程方法: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强化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配合,体验在数学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

分式的加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对分式进行等值变形.

3.了解分式约分的步骤和依据,掌握分式约分的方法.

4.使学生了解最简分式的意义,能将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推测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加强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分数的约分,推测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和约分,在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

3.将一个分式化简为最简分式.

教学难点

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约分.

教学方法

讨论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具准备

投影片六张:

第一张:问题串,(记作3.1.2 A);

第二张:例2,(记作3.1.2 B);

第三张:例3,(记作3.1.2 C);

第四张:做一做,(记作3.1.2 D);

第五张:议一议,(记作3.1.2 E);

第六张:随堂练习,(记作3.1.2 F).

教学过程

Ⅰ.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推想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加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独立探索中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师:现在,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些正方形的纸片,请你们取其中的一张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几分之几?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进行巡视。)

师:现在,哪个小朋友来介绍你和折纸与涂色情况。

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然后在其中一个小正方形上涂颜色,这个涂色的部分叫1/4。

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然后在其中的3个部分涂上颜色,涂色的部分叫3/4。

一会儿时间,学生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是多少,你可列出哪些算式?

生:我可以列出:1/4+3/4。

生:我可以列出:3/4+1/2。

生:我可以列出:1/8+5/8。

生:我可以列出:5/8+1/4。

(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的,一类是分母不同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了整理。)

师:这个同学说得正好,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我选择了“1/4+1/2”的这一道题,它的计算过程是:1/4+1/2=2/6。

生:我也选择了“1/4+1/2”的这一道题,但计算的过程与他不一样。计算过程是:1/4+1/2=1/4+2/4=3/4。

生:我选择了“1/8+1/4”的这一道题,它的计算过程是:1/8+1/4=1/8+2/8=3/8。

生:我认为他的计算太复杂,我的计算过程是:1/8+1/4=2/12。

师:刚才有很多同学汇报了他们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呢?

师:我听了很多同学的不同意见,但现在谁也说服不了谁,那该怎么办呢?能不能观察刚才所折的纸,从折纸的涂色部分中,思考、验证哪一种计算方法正确。

3.图像验证

生:老师,我发现“1/4+1/2”在图上可以看到,它的结果应该是3/4。

生:我也发现了“1/8+1/4”在图上的结果是3/8。

师:那么这个3/4与3/8是怎样得出的呢?

生:我发现了,1/4与1/2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每份都相同的,才可以相加。

生:我有一个补充,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每份不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相加。

4.小结: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灵活计算。

分式的加减教案 篇5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式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难点是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分式与分数有许多类似之处,从分数入手,研究出分式的有关概念,同时还要讲清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三、课堂引入

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 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 小时,所以 = .

3. 以上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本章从实际问题引出分式方程 = ,给出分式的描述性的定义:像这样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属于分式. 不要在列方程时耽误时间,列方程在这节课里不是重点,也不要求解这个方程.

1.本节进一步提出P4[思考]让学生自己依次填出:……为下面的[观察]提供具体的式子,就以上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发现,这些式子都像分数一样都是 (即A÷B)的形式.分数的分子A与分母B都是整数,而这些式子中的A、B都是整式,并且B中都含有字母.

P5[归纳]顺理成章地给出了分式的定义.分式与分数有许多类似之处,研究分式往往要类比分数的有关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了解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希望老师注意:分式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例如分式 可以表示为两个整式相除的商(除式不能为零),其中包括所有的分数 .

[思考]引发学生思考分式的`分母应满足什么条件,分式才有意义?由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分式的分母也不能为零.注意只有满足了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这个条件,分式才有意义.即当B≠0时,分式 才有意义.

四、例题讲解

P5例1. 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该例题是应用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为零,解出字母x的值.还可以利用这道题,不改变分式,只把题目改成“分式无意义”,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式及有关的概念,也为今后求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打下良好的基础.

(补充)例2. 当m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五、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 , , ,

2. 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3. 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六、课后练习

1.列代数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是?哪些是分式?

(1)甲每小时做x个零件,则他8小时做零件 个,做80个零件需 小时.

(2)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a千米,水流的速度是b千米/时,轮船的顺流速度是 千米/时,轮船的逆流速度是 千米/时.

(3)x与y的差于4的商是 .

2.当x取何值时,分式 无意义?

3. 当x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0?

分式的加减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民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2.能够正确地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培养同学们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

例1和例2的示意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口答。

①什么是分数单位?

② 的分数单位是( ), 的分数单位是( ), 的分数单位是( )。

③ 是( )个 , 是5个( ),4个 是( )。

使学生理解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然后教师引出新课,并板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揭示课题

教学分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1,请一名学生读题并说一说题意。

问: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

启发学生回答:要求一共用了几分之几,要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问谁能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归纳出分数加法的意义: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八的第1~4题。

本文来源:http://www.jhs555.com/j/17181.html